切换城市

首页
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
宋晓楠

宋晓楠 暂无评分

管理能力 目标管理

讲师官网:http://songxiaonan.sougen.cn/

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(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)
仅需5.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,仅限聘请讲师授课

立即购买

宋晓楠二维码
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
任意分享朋友圈
  • 查看详情>> 这段话读起来确实让人有点“惚兮恍兮”“恍兮惚兮”的感觉。确实,一般学者的注本,很少能把这一段注得很明确。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”道是形而上的,物是形而下的,道怎么会成为物呢?“惟恍惟惚”,哦,只是因为恍恍惚惚了,迷惑颠倒了。这就告诉我们,物质是假象。“本来无一物”,但是我们认知能力产生障碍了,迷惑了,。佛家讲,“迷时三界有,悟后十方空”。前面讲了,物质从无而来。问题是无中怎么会生有呢?若真的是无,怎么也生不出有来的。有无都是假象。事物本无所谓真假,有了认知障碍就有了真假。其实是真假不二,有无不二。“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”,惚兮恍兮就代表迷惑。一旦迷惑了,就有了“象”。这里的象就是现象,所有的现象都是假象。佛家讲“实相无相”,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”。“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”,恍兮惚兮跟惚兮恍兮是同一个意思,都是指的迷惑颠倒。在这个特定语境中,恍兮惚兮指的是进一步迷惑颠倒。这句的意思是,进一步迷惑颠倒以后,道就不仅是一种现象了,而是成了实实在在的物体了。这跟佛家讲的“无明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转六粗”是相通的。对于这方面的详细了解,可以学一下佛教当中的法相唯识学。“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”“窈兮冥兮”指的是深奥,极其深奥,但绝不是虚无缥渺的。世人一般容易将玄奥难解的东西看成是虚无缥渺的,似是而非的。在这里,老子强调说“其中有精”,并且“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”。精是指的精髓,这个精髓不是像骨髓那样有形的东西。中医里说“肾藏精”,这个“精”非阴非阳,但又可阴可阳。肾精可以化作肾阴,也可化作肾阳。“其精甚真”,这个精是非常真实的,不要以为它难以理解就是假的。为什么呢?“其中有信”,它是有诚信的。什么意思?就是因果规律,丝毫不爽。道虽然是无形无象的,但它是真实的。它的真实性是通过因果规律表现出来的。因果规律真实不虛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道就是因果。
  • 查看详情>> 否则,很难落实。长期以来,我们伦理道德的教育并不少。我所知道的,80年代 就有“四有新人”教育,“五讲四美三热爱”教育,都很好;以后的“三讲”、“三个代表”、“八荣八耻”,都很好。为什么人不当一回事呢?因为这里面缺少因果的教育,没有让他明白:只要坚持八荣八耻,肯定得利益,身心会健康,家庭会和睦,人生会顺畅,福泽绵长;要违背八荣八耻,种种麻烦、灾祸就找你没商量。一切的经典教育,它的根基就在因果教育。因果教育没有了,道德就没根,人欲就必然泛滥。 我以前看过琼瑶的一部片子,里面男女主人公对话,女的说:“不认识你多好,没有痛苦,没有烦恼。”男的说:“认识你更好,宁愿痛苦和烦恼。”这种迷惑颠倒的台词往往很吸引人,很能臝得大家的共鸣。真是“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”哪。殊不知,痛苦和烦恼不仅是苦你的现在,以后没完没了,轮转不息啊。把真相都了解了,傻瓜才去痛苦和烦恼呢。当然也不是说就不要恋爱了。有同学就问过我,是不是青年男女恋爱结婚都不需要了?我说,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它,是恪守伦理道德,还是突破伦理道德呢?有人递了条子来问我:卞老师,您认为我们青年人应树立怎样的爱情观?我说很简单,八个字:内强素质,外塑形象。就这八个字,注定你爱情婚姻美满。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”,自己素质不强,糊里糊涂的,人家头脑清醒的会找你吗?一*定是糊涂人跟糊涂人在一*起。有人说,某人狡猾,很有心机,骗到了一个美丽单纯的姑娘,这也是方以类聚吗?我说当然,这还是糊涂人跟糊涂人在一起。所以内强素质是首要的。外塑形象也重要。不同的人,不同的塑法:有的人打扮得妖艳,有的人打扮得休闲,有的人清纯、质朴,上循分,下称家。你怎么样塑自己的形象,就召感什么样的人。你塑的形象就是你喜欢的那个样子,所以你也会用这个标准去找你的另一半。以前人的婚姻,由父母把关,还是相当不错的,但是后来被批判了。
  • 查看详情>> 太注重物质生产,不见得物质生产就能搞好,往往是负作用很大,环境被破坏了。大家现在一般都在讲:我们享受了物质文明,但是精神文明严重滞后了。我本人也常常这样讲,其实这是方便的说法。究竟地说,物质难道文明了吗?不是说产品丰富了就是物质文明了,文明的标准不是这个。最重要的物质是什么呢?是地球。地球有没有变得更好呢?地球已经生病了。从我们生活来说,生活的必需品,是不是质量越来越高了呢?比如说阳光,我记得80年代时,非常流行日光浴,是从国外传过来的,穿着比基尼趴在沙滩晒太阳。但是到80年代后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再这样主张了,说这会导致皮肤癌,因为臭氧层越来越 薄,紫外线太强了。现在的阳光不如以前,空气和水也不如以前。粮食产量确实是增加了不少倍,但是要从质来说,也是不如以前。再看土地,质量也越来越差,越来越板结。原因没有别的,就是没有节制物欲。可现在到处都是在刺激消费。一定要回头,回头是岸哪。但是人的欲望打开了,再要回头确实是难。社会整体能不能回过来呢?我们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呢?实在讲,我不抱太大的希望。但是有一点要注意,社会不能回头,不等于我们自己不能回头,道这个东西,真实不虚,谁用谁得益。别人物欲膨胀,我们来格物致知,得益的一定是我们。我们家庭好,身体好,一切都顺畅。 现在人身体为什么不健康呢?无非是贪吃、贪睡。如果把这两点克服了,现在人凭着这么丰富的物质条件,怎么会身体不健康呢?以前人寿命短,情有可原。因为那个时候物质相对比较匮乏,大家都在户外劳动,很冷的天,很热的天,都暴露在大自然里面,冬天风吹,夏天日晒,消耗确实很大。但是以前人往往有一个特点,老来有孝子,死得往往比较自在,许多人睡一觉就过去了,干干净净,死得很好。老来有福是真有福,临死有福是最有福。现在人老了往往很孤独,而后老年痴呆,半身不遂,生活不能自理,全身臭烘烘的没人管,非常凄惨。有钱人稍微好些,可以雇人料理,但天伦之乐没有,死的时候很惨,常常是全身插满了管子拖几个月,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。如果我们对生命的真相了解多一些就会知道,“善终”是我们自古以来所追求的“五福”之一。人死的时候,心地坦荡,心绪宁静,清清醒醒,这是莫大的福报。所以夫子说“死生亦大矣”。他不讲生死,讲死生。这才是大事啊。这里面深入下去,就到因果层面了,讲深层次因果,这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根。
  • 查看详情>> 不是去看看这本书,听听那个讲座,学点儿知识就行的,关键是诚恳。经典就是从真诚心里面流出来的。真诚心是一心,不是二心。经典的意思无非教我们清净、仁慈、博爱。经中所有的句子,往上面去靠就对了。对于经典的理解,用真诚心就行,不难。要用分析、研究、考据的方法,一辈子也不能把握经典的要义。再比如说老子主张“小国寡民”,有人就说这是主张社会倒退。殊不知,老子是清净无为的,他如果主张这个、主张那个了,还叫老子吗?其实,老子对于社会进步还是倒退根本不关心。智慧不开,谈进步谈倒退,都是痴人说梦。智慧怎么才能开呢?唯有心清净,清净心生智慧。那老子为什么主张小国寡民呢?想要成道,想要得清净心,什么环境最有利呢?当然是人烟稀少的地方,“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”,心才能清净。 即便到了热闹的场合,也要有小国寡民的心态。陶渊明诗里讲:“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”他热闹他的,这里人再多也不干扰我,心是远离世俗的。总而言之,用清净心、真诚心、平等心来看经典,一看就懂。所以“诚其意”非常重要,这是我们学习的捷径。心跟经典相应。当别人问我们问题的时候,怎么解答呢?心放平和了,听他讲。心清净下来了,就知道问题症结在哪里,该怎么解决了。为什么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呢?某一件事情是发生在我至亲的某个人身上,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,因为这个时候事情对不对不重要,关键是他的利益不能受损,他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,这就麻烦了。这是当局者迷,利令智昏。
  • 查看详情>> “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”,这个尤其妙。经典的东西绝不是某些学者搞学问就能领悟的,一定是过来人才懂得。心要正,怎么就正了呢?没有别的秘诀,只要真诚就行了。人心就其本来说,本就是正的,只因我们不真诚,它才偏。拿入党来说,共产党员就是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,这是党的性质决定的,是党章规定的。做不到这样,就不符合党员的要求,这种人要是入党,一定是污染这个党。这个道理难道还有人不懂吗?懂就说明心本来是正的。我们的心安住在本来就懂的道理上,不受外界干扰,这就是诚意。但很少有人能做到,总有这样那样的动机,想捞点利益,想拍拍什么人的马屁,考虑以后找工作是否更容易等等,诚意不见了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他并没有依据他本来就知道的道理去做。什么东西障碍了他的诚意呢?欲望。所以淡泊方能明志,宁静方能致远。淡泊、宁静,就是指欲望很少。虽有欲望,但是不主宰人,这种人是贤人;完全把欲望降服了,这种人是圣人。 有的人学经典,学了很长时间,就是不进步,,生活当中遇到一些状况,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原因是什么呢?心不诚,不够诚恳,不能把欲望放在一边,患得患失。要想把患得患失心断掉,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。我们不能在习气上断掉,起码要在观念上断掉,考虑问题时不考虑自己的利益,把自己的好恶放在一边,这个事本来该怎么做,先把这个理清了。如果带着好恶心想问题,放不下私欲,放不下情执,不管怎么学经典,学到的都是污染的,起不了实际的作用。拿我本人来说,好恶的心肯定有。喜欢吃咸,不喜欢吃甜;喜欢听话的学生,不喜欢调皮的学生。这种好恶确实有,但是真正要做判断、做抉择的时候,就得把好恶放在一边,不会因为某某同学不听话,就认为他的言行举止都是错的。把好恶放在一边,自心中本来有的东西就出来了,这个心就是真诚心。曾国藩先生说:“一念不生谓之诚。”这一念不生,粗浅地说就是指没有私欲干扰。在这个前提下思考问题,心是正的,不是邪的。所以正心的前提是诚意。

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

0755-83802522

周一至周五 09:00-18:00